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。近年来,餐饮消费、文旅体育消费、购物消费、大宗商品消费、健康养老托育消费、社区服务消费等各领域出现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产品,消费新场景应运而生。
而在这股消费升级的浪潮中,智能机器人正以独特的 “钢铁身影”加速渗透 。从教育陪伴到出行助力,从家庭服务到商业创新,智能机器人正解锁一个又一个消费新场景,给生活添上科技感满满的 “小确幸”。
家里有娃的都知道,带娃是个 “体力活”。而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这件事上,家长们更是得费尽心思。不过最近不少家长圈里都在聊各种兴趣培养机器人,据说能帮着分担不少 “辅导压力”。这不,此刻在销售门店里,我打算跟一位特殊的 “棋友”——下棋机器人, 来场黑白对弈,看看它到底有啥本事。

棋盘上的黑白子在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下不断落位,每一步都很利落,而此刻,门店里早就围上了好几个带娃的家长。家长石先生对这款产品很是满意,在他看来,养娃路上多了 “神助攻”。
石先生:挺有意思的,孩子正在学围棋,我们家长都不会,机器可以和孩子对弈,感觉会是家长们的好帮手。

正是这种 “好帮手” 的市场期待,让不少专注于智能教育硬件的企业迎来了发展机遇。这家专注于生产儿童智能硬件产品的企业董事长刘庆升说,之所以研发这样一款下棋机器人,就是为了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“棋搭子”。毕竟对很多家长来说,自己要么没时间陪娃练棋,要么专业度不够,有了这样的机器人,兴趣自然更容易坚持下去。
刘庆升:就是想让它成为一个在家庭里陪着孩子下棋的“棋搭子”,它要真的像人的手臂一样,把一个个围棋子拿起来,再放下,这种方式,实际上对精度要求是比较高的,它的误差是正负一个毫米,超过了,机器人的手臂就会把棋子下歪了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家庭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,融合了趣味性、教育性和陪伴性的智能硬件正迎来爆发期。刘庆升说,现在的家长不只是想买个 “机器”,而是需要能真正懂孩子、陪孩子成长的伙伴。
刘庆升:AI跟教育结合一定是趋势,我们要充分地挖掘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怎么结合、应用在教育的场景当中,而不是拿着一个大模型直接跟教育场景简简单单地去做拼接。
而这些智能伙伴的脚步,早已不局限于书桌前的方寸天地,他们也在悄悄成为助力人们突破身体极限的 “好搭档”。
今年以来,从五岳名山到雪域高原,不少游客选择在景区租用一款名为“外骨骼机器人”的产品,穿上它就能变身登山健将,即便体力稍逊也能轻松攀登——这正是外骨骼机器人成功迈向消费级市场的有力证明。游客赵先生就感慨,穿上它,走路登山都轻快不少。
赵先生:像我都70多岁了,爬山比较累,带上它,上山能帮助抬腿,人就不那么累了,能节省很多体力。
随着这波景区租赁热潮的推动,外骨骼机器人也正加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场景。某外骨骼机器人生产企业的产品经理张文博说,他们所研发的产品,可以通过齿轮、齿条的转动,模仿肌腱结构,通过模拟人体肌腱运行中的储能和释放能量的过程,实现无限续航。
张文博:每条腿可以减少5斤负重,这款设备在上楼的时候是可以显著提高老人的效率,最大的助力可以达到10牛米,就是它给你在腿部抵消了5瓶矿泉水那么重的力,比如说原来爬4层楼会累,那可能这次爬7层楼才会累。
当前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,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,不少消费者也开始关心,机器人未来能不能成为智慧康养、智能家居、生活服务等的 “好帮手”。毕竟,谁不希望家里有个随叫随到、能干靠谱的多面手保姆机器人呢?

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说,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,保姆机器人的发展也将迈入新阶段,那些听起来有点 “科幻” 的能力,其实正悄悄从实验室走进现实,也正因如此,目前保姆机器人的市场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。
张立:一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,国产保姆机器人出口海外,在国际市场斩获佳绩。二是应用场景拓展融合,一个保姆机器人能够连通家庭、机构、社区等N个场景。三是企业进驻细分赛道,机器人具体任务上会出现若干的能工巧匠。
当人们还在畅想保姆机器人的 N 种可能时,机器人已经用实际行动刷新着大家的认知。在深圳龙岗区的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,店里的营业人员就是机器人。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署长赵冰冰说,在这里,租出去、卖出去的机器人,自己就可以进行信息反馈,服务意识直接拉满。
赵冰冰:通过打造这样一个6S店场景,来推动更多的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,让机器人能够进入一个消费级的时代,通过把这个应用扩大、销路扩大、然后积累更多的数据,同时也积累更多的信息反馈,让机器人的技术迭代持续往前发展。
从家庭里的贴心陪伴,到商店里的自主服务,机器人的 “能力边界”正在不断拓展,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发展部主任左铠瑞认为,这种由点到面的扩散,正推动消费端与产业端的双向奔赴。
左铠瑞: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不断丰富,在需求侧,智能产品密集落地,打开了家居服务、健康管理等新兴消费市场,在供给侧,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,发展新动能正加快形成。

从消费端的需求爆发,到产业端的技术突围,机器人就像一颗不断生长的种子,在生活场景的土壤里扎根,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认为,正是这些扎根生活的实践探索,让中国在智能时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,而未来的关键,是让机器人既练得好 “动手” 的硬功夫,更修得成 “懂心” 的软实力。
朱松纯:我们有大量的青年人才,完整的产业链,强大的制造业和广阔的应用场景,具备在AI的浪潮中持续发展,并引领全球的潜力和信心。放眼未来,人类社会正在跨入智能的时代,大量的智能体,包括机器人数字人正在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。机器要服务人类,还需要攻克两个关键的技术难题,分别是物理的智能和社交的智能,物理的智能是指机器人在完成端茶倒水、握手拥抱等物理交互的核心技术支撑,而社交的智能则是让机器要能够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和需求,真正做到善解人意,眼里有活。
可以预见,在科技推动下,在不久的将来,机器人将全方位融入我们的生活。或许,在某一天,当机器人在公园长椅旁为蹒跚学步的孩童垫上软垫,那一刻,我们也许会发觉,那些闪烁的传感器里倒映着的,已不只是冰冷的算法、机械的指令,而是对生活的温柔呵护。
记者 孔颖 李佳 白植清 许璐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