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房子什么样?城市怎么建?江苏首次发布住建领域全链条技术“工具箱”
2025-09-29 18:12  来源:交汇点新闻  作者:白雪  
1

交汇点讯 建筑机器人建房,智能家居技术远程控制家用电器,也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使用者行为预测,提升人与建筑的交互……在江苏住房城乡建设领域,这样的智能场景应用正越来越多。

9月29日,记者从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,江苏首次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链条技术进行“全景式”梳理和呈现,出台技术图谱,房地产、建筑业、市政基础设施等住房城乡建设各行业,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运维等工程建设各环节转型发展,都有了新技术“工具箱”和“指南”,将培育新质生产力,助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“从行业需求看,我省存在大量2000年之前建成的房屋建筑,这些房子适用标准低、整体品质不高,正集中进入更新改造或拆除重建的窗口期。因此,必须着眼长远,解决当下全行业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。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费少云说,该厅梳理行业关键技术,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,培育应用场景,编制的技术图谱覆盖高品质建筑、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、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三大方向、122项重点技术。编制中,先后有40多个单位、约100位专家共同参与。

技术图谱将如何落地应用、服务实践?记者看到,高品质建筑方面,有14个子类46项技术,通过技术赋能建筑的功能、质量、体验提升,建设人民满意的“好房子”。比如,外墙与分户隔声系统,能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隔声问题,提升居住舒适度。

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方面,围绕BIM+数字一体化应用、建筑机器人、智能建造装备、智能施工管理、装配式建筑、装配化装修等方面,有6个子类23项技术,通过信息化、工业化手段,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益水平。比如,建筑机器人技术已在我省一些企业研发和应用,在腻子喷涂、打磨以及墙地砖铺贴等方面,逐步可以替代人工,缓解建筑工人老龄化的压力。

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方面,有28个子类53项技术,着重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能和抗风险能力、优化城市环境、提高城市宜居水平。比如,内涝智慧防控系统,依托物联网感知与AI预测技术,可在暴雨前精准预测易涝点,并同步自动生成泵站、闸门智能联动调度预案,实现积水快速消退,应急处置效率大幅提升。

一些技术赋能住房城乡建设的场景已可感可知。记者走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机关大楼一楼打造的“智慧的家”高品质未来人居空间体验馆,一幅更具智能、更懂人居的未来生活场景映入眼帘。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无声守护老人健康,重力柜空调无风运行,衣帽间灵活“变形”为移动空间,智慧管家“小艺”可自动唤醒灯光、音乐、窗帘……这正是技术图谱从理念走向现实的生动写照。

“技术图谱为培育城市创新生态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了科学路径。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路宏伟说,技术图谱梳理了未来5-10年重点发展技术,助力政产学研各方明确技术路径、识别攻关重点与产业化薄弱环节,引导创新资源向绿色低碳、人工智能等战略性领域高效集聚。例如,智能建造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图谱快速了解智能机器人、智能穿戴设备等技术发展趋势,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定位,发挥创新主体作用,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组建研发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。

“技术图谱帮我们解决了‘重点抓什么、怎么串成链的关键问题。”苏州市相城区副区长邢鹏说,基于图谱指引,相城正聚焦“智能建造+绿色低碳”两大赛道,围绕“一基地多园区”的空间布局和“128”企业梯队培育路径,加速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。该区打造了全省首家智能建造产业示范基地,目前已引进优质企业近30家。

费少云表示,技术图谱未来将在三大方向发挥关键作用:引导关键技术研发,为高校、科研院所提供研究方向与路线参考;服务企业科技创新,帮助企业精准选择技术投入方向,提升技术水平和投资效益;助力地方产业发展,支持各地政府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精准招商、建设特色产业园区,发展产业集群,并通过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,促进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白雪 洪梦琪

标签:
责编:洪梦琪